中原区人民政府网站logo
防治湿疹 按揉五穴
来源:中国中医药报8版  时间:2025-08-11 09:11:49  

湿疹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,以对称分布的多形性皮损伴剧烈瘙痒为特征。中医称为“湿疮”,根据部位有不同命名:发于耳周为“旋耳疮”,肘膝屈侧为“四弯风”,小腿为“湿毒疮”。其病机为禀赋不耐,脾失健运,湿热内蕴,外感风邪。急性期以湿热浸淫为主,慢性期则见血虚风燥。治当以健脾祛湿为主,可取足三里、阴陵泉、曲池等穴,急性配大椎、肺俞,慢性加血海、三阴交。

足三里

足三里,足阳明胃经腧穴,在小腿前外侧,当犊鼻穴下3寸,距胫骨前缘一横指(中指)。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和胃的下合穴,具有健脾和胃、通腑化痰、升降气机的功效。合穴具有调整内脏功能的作用,擅治六腑病;下合穴在临床上也是主要用来治疗六腑疾患。胃和脾相表里,共为后天之本,足三里兼具上述功效,故按揉足三里既能健脾化湿,又能补益气血。同时足三里又善行气、下气,可使体内、肌表湿浊从下而泄,对湿疹治疗和预防皆能发挥作用,可谓标本兼顾。

三阴交

三阴交,足太阴脾经腧穴,在小腿内侧,当足内踝尖上3寸,胫骨内侧缘后方。三阴交为足太阴、厥阴和少阴的交会穴,具有健脾化湿、肃降肺气、调补肝肾的功效。脾主运化,具有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;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,能促进脾胃运化和津液的运行输布;肾主水,具有促进和调节脾肺之气的运化和输布水液的功能。按揉三阴交穴,可通调脾、肝、肾三阴经,促进水湿运化,清除肌肤湿热,进而有效改善湿疹症状。

阴陵泉

阴陵泉,足太阴脾经腧穴,在小腿内侧,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处中。阴陵泉为脾经合穴,具有健脾渗湿、益肾固精的功效,是人体祛湿的要穴,擅长治疗水湿疾患。“合主逆气而泄”,合穴具有调整脏腑逆乱之气的功能,故按揉阴陵泉,可提高脾的运化功能,促进机体水液代谢,减少体内水液停聚,进而消除肌肤体表的湿热,改善湿疹症状。

曲池

曲池,手阳明大肠经腧穴,在肘横纹外侧端,屈肘,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。曲池为大肠经合穴,具有清热疏风、消肿止痒的功效,是治疗湿疹、荨麻疹的要穴。曲池穴可清热、疏风,又兼行血、活血,寓“血行风自灭”之义。按揉曲池穴,既能清肌肤湿气,又能化胃肠湿热,对外感六淫湿热或血虚风燥引起的湿疹皆能调理。

血海

血海,足太阴脾经腧穴,屈膝,在大腿内侧,髌底内侧端上2寸,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。血海穴具有健脾化湿、调经统血的功效,为调理血症的要穴。若平素脾胃虚弱,气血生化不足,津血亏乏,或湿疹日久,化燥生风,皆能造成肌肤失于濡养而瘙痒难止、结痂渗出等。按揉血海穴,可养血润燥,使肌肤得到荣养,气血充盛则湿疹可愈。

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